陳林烽、陳立、王小剛委員: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由我委牽頭辦理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第274號“關于推動創新產業集聚,加快長三角一體化蘇滬同城化的建議”提案,市教育局、衛健委、地方金融監管局、行政審批局、醫療保障局、科技局、工信局等協辦,經與協辦單位專題會商研究,現答復如下:
自《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重大決策部署,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狠抓落實,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動對接上海、學習上海、服務上海,全力推進滬蘇同城化發展。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積極推進滬蘇科創產業協同發展。一是推動滬蘇科技院所合作。我市與上海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蘇州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蘇州研究院、技物所蘇州研究院、硅酸鹽所蘇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濟大學高新研究院、東華大學蘇州紡織產業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企業科創載體合作共建。二是積極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和G60科創走廊建設。啟動“上海-蘇州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行動計劃”,上線運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協同發展服務平臺。主動參與構建G60科創走廊“1+7+N”產業聯盟體系,工業園區成為G60科創走廊產業園區聯盟首屆理事長單位,東沙湖基金小鎮和吳江高新區醫療器械產業園被確定為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園區,G60科創走廊智能駕駛和集成電路產業聯盟分別落地相城區高鐵新城和蘇州工業園區。三是推進長三角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和落地。蘇州工業園區依托上海藥物所蘇州藥物研究院建立生物醫藥領域專業化眾創空間——新藥籃孵化器,服務生物醫藥領域的早期創新創業項目,目前已建成2000平方米專用場地,孵化項目達60余個,轉化為企業的超30個。昆山市建成了周市-上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科技成果轉化離地創新中心、淀山湖-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離地孵化器,相城區在上海虹橋商務區建設的虹橋相城大廈科創中心,成為滬蘇兩地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
(二)加速推動重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建立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與東華大學共建姑蘇實驗室納米纖維重點實驗室、與北京服裝學院共建阻燃重點實驗室,由浙江理工大學支撐建設大數據和智能制造重點實驗室、由東華大學纖維改性重點實驗室支撐建設聚酰胺直紡實驗室,提升創新能力,完善了檢測體系。二是加快5G網絡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18317萬個,千兆光網建設項目有序開展。推進“寬帶蘇州”、“無線城市”、“三網融合”等重點工程建設,全市光纖入戶覆蓋率達100%,支持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生物醫藥等行業龍頭企業建設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三是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蘇州已聚集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1000家,2020年蘇州市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達897.4億元,近三年產值規模穩步增長,平均增速為24.8%。2021年3月,科技部正式發函支持蘇州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目前,已建立完成首批蘇州市人工智能重點企業跟蹤庫(其中規上企業155家)和技術專家庫。四是積極布局區塊鏈技術和產業融合發展。區塊鏈產業發展以相城區、工業園區為重點,并逐步向有條件的地區推廣普及。截止2020年12月,全市集聚區塊鏈相關企業70家,區塊鏈相關技術應用企業近200家。在中央網信辦公布的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項目中,我市完成備案18個項目。
(三)主動融入長三角優質醫療保障資源。市衛生健康委聚焦“以打造健康中國典范城市為統領,加快建設長三角醫療名城和市民主動健康的宜居名城”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搶抓發展機遇,主動對接,注重與各主要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互促互補,不斷拓展輻射度與影響力,夯筑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的“蘇州地標”。市衛健委委托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編制了“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和醫療衛生資源補短補缺專項規劃。市政府與上海市衛健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衛生健康聯動發展體制機制、醫療服務、醫改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建設、公共衛生聯防聯控、健康科技創新、中醫藥合作創新、基層衛生服務資源共享、監督聯動協調、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十個方面開展對接共建融合;與南醫大合作共建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在生物醫藥研發、醫學成果轉發等方面深度合作。蘇大附屬兒童醫院與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聯合申報,獲批成為第四批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市中醫醫院與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深化合作,聯合舉辦了長三角醫療一體化——滬蘇兩地脈管科共建推進大會。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均加入長三角一體化遠程會診平臺并成功運行,與上海35家三甲醫院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各市(區)與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相關醫學院所均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專科業務協同發展合作。相城區、吳江區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兒科醫院達成戰略合作,納入到復旦長三角合作醫院、兒科醫聯體和專科聯盟單位。
根據《江蘇省醫療保障局關于加快推進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蘇醫保發[2019]28號)、《關于貫徹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的通知》(蘇醫保辦[2019]29號),我市加快推進異地就醫系統完善、調試工作,在2017年率先實現全國跨省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的基礎上,先后在江蘇省內率先實現與上海、浙江、安徽的門診費用互通互結。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政策和措施極大地便利了參保群眾,為患者減輕看病負擔,省去了先墊付現金再回參保地報銷的步驟,真正做到“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四)深化金融改革創新與服務。一是搞好金融領域頂層設計。市金融監管局結合“承接金融資源溢出”和“金融功能輻射”等滬蘇同城化優勢,編制了金融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統籌謀劃蘇州金融發展。二是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我市積極推動外匯管理便利化先試擴面、大力爭取并深化QFLP試點、穩步推進央行金融創新監管試點,并以蘇州自貿片區為核心打造產業資本中心,力求構筑產業與資本深度融合的生態系統。三是優化資本市場服務體系。我市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上交所蘇南基地”“上海科創服務中心蘇南分中心”“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蘇州分中心”等資本市場合作載體相繼在蘇落地,近距離為蘇州企業提供精準的培育服務。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間,有46戶蘇州公司登陸上交所,后備企業數量保持充足。
(五)開設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我市行政審批局起草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專窗管理規范(蘇州)》(DB3205/T1002-2020)在全省率先發布,對我市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的機構和人員、設施設備、窗口服務、服務保障、印章、監督與評價等內容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并積極向上爭取,支持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統一企業登記標準,推進市場主體準入“跨區通辦”、市場主體準入“一網通辦”,吳江積極與毗鄰地區對接,簽訂青嘉吳三地《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市場準入合作建設實施方案》。各縣級市(區)政務服務大廳全面開設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投融資、財稅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公共服務等政策領域辦理30項企業服務事項和23項個人服務事項。
(六)加強市場體系一體化監管力度。滬蘇浙皖市場監管部門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涉及到“營商環境聯建、重點領域聯管、監管執法聯動,市場信息互通、標準體系互認、市場發展互融,逐步實現統一市場規則、統一信用治理、統一市場監管”等方面;簽署了《嘉昆太市場監管合作協議》,推進17地網絡協同監管,成立了浦東吳中檢驗檢測區域合作聯盟,開通集成電路布圖受理業務,實現專利、商標和集成電路布圖等知識產權業務受理“一窗通辦”,服務長三角企業。三省一市市場監管部門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確定了聯席會議加10個專項工作組的組織架構,簽訂了市場監管科技一體化等8項合作協議,確定了9個方面和22個方面的年度重點合作事項,清單化、項目化推進,實現了長三角全域異地無理由退貨,營業執照跨省辦理、異地收件,實現了資格標準一體化;聯合發布2020年度長三角市場監管聯動執法典型案例,長三角“跨區域網絡市場協同監管”入選全國28項優化營商環境典型做法,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示范區統一企業登記標準,開展“集中登記”和“一址多照”登記。推進示范區藥械化聯合監管、知識產權保護合作、“雙隨機、一公開”聯合監管。目前,市場專題組涉及30項計劃和5項重點合作事項。截至2020年底,長三角地區共有市場主體2913.8萬戶,比上年增長14.2%;2020年新設市場主體557.5萬戶,比上年增長20.5%,占全國新設市場主體的21.5%。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快科創產業研發工作。十四五期間,借力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充分發揮蘇州的區位優勢,深化滬蘇“雙創”合作,推進滬蘇“大院大所”合作研發,積極承接全球先進制造、研發創新、產業人才、制造服務等溢出效應;以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核心技術攻關,產業融合創新發展、賦能實體經濟為主基調,全面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應用、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制造業創新中心能力建設、“5G+工業互聯網”等,推動新型顯示、高端紡織、高端裝備等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將蘇州打造成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高地。
二是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隨著市婦幼保健院和太湖新城醫院新建、市兒童健康發展中心、市急救中心建設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的加快推進,大力探索通過合作辦院、設立分院、委托管理、組建醫聯體等方式,引進先進管理資源,全面提升我市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水平。不斷優化醫保管理、規范流程、改進服務,推進蘇州醫保高質量發展。為往來的參保人員提供更好的、更便捷、更高質量的服務,探索建立雙向轉診和同級醫療衛生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制度,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
三是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金融監管方面,我市探索建立滬蘇金融常態化合作機制,持續完善資本市場服務生態,厚植金融開放合作優勢,吸引產業資本在蘇州集聚,全力推動優質企業積極對接資本市場,將上海功能優勢轉化為蘇州功能優勢,實現滬蘇同城效應倍增。市場監管方面,深入推進行政執法、安全監管、消費維權、質量基礎設施、監管保障體系、重點區域市場監管一體化發展。主動參與、深度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謀劃推進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合作事項。強化滬蘇合作,與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建立“智慧電梯”合作機制,與上海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建立藥品檢驗合作機制,與復旦大學藥學院聯合開展中藥組分活性成分分析、中藥多糖組分分析和藥效學研究以及中藥品種PCR基源鑒定的聯合研究。大力支持示范區發展。健全“青嘉吳”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市場監管合作交流機制,申請在吳江區設立“長三角示范區知識產權保護服務中心”。
四是進一步拓展“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以國家平臺“四級四同”為支撐,持續推進辦事情形、辦事條件、辦事材料相對統一,實現線上線下相對融合,結合《蘇州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工作方案》,繼續拓展長三角“一網通辦”接入事項和無感漫游服務事項,梳理發布一批省內“一網通辦”、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圍繞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營商環境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異地辦事需求,整合“省內通辦”“跨省通辦”線下服務專窗與現有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專窗,依托線下服務專窗,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線上“一地認證、全網通辦”、線下“收受分離、異地可辦”,加快長三角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長三角廣告產業協同發展,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打造我市政務服務“蘇式服務”新品牌。
我們將以提案辦理為契機,加強與各位委員的溝通交流,從群眾最關心的實事做起,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蘇滬同城化,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蘇州市發改委
2021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