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打響“蘇州制造”品牌的核心產業。近期,蘇州廣播電視總臺《共筑美好生活·蘇城議事廳》播出《錨定萬億級目標,擘畫新能源藍圖》介紹了蘇州堅持“雙碳”目標牽引,積極搶抓新能源產業發展風口,加快構建“6+1”新能源產業體系,全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產業基礎雄厚
“新能源”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與企業的日常生產更是密不可分。從交通出行到企業用電,新能源早已滲透到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改變了傳統能源消費結構,更加綠色環保。
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突破7500億元,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光伏、儲能及動力電池、風電、氫能、智能電網、綠色低碳等六大領域產值規模突破3300億元。
二、創新動能澎湃
當前,蘇州正積極打造一批新能源產業創新載體,以平臺優勢,加速產業集聚。
在新能源領域,蘇州建有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1家(國家化學電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省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公共服務平臺等31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2家,阿特斯、東威科技等新能源企業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14家。邁為股份“HJT2.0異質結電池PECVD量產設備”、國富氫能“70MPa集裝箱式高壓智能加氫成套裝置”等2個項目入選2021年度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6個項目入選省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薦名單,占全省半數。
三、應用場景豐富
眾所周知,蘇州是新能源汽車消費大市,也是汽車制造大市,擁有較好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涵蓋了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汽車應用芯片等眾多領域,匯川聯合動力、知行汽車等一大批蘇州企業脫穎而出。
2023年,蘇州新能源整車產值約在40億左右,核心零部件產值約在960億左右,新能源汽車產業總規模已達1000億左右。
作為制造業強市,蘇州還積極利用工業廠房、園區、物流倉庫以及商業樓宇的屋頂安裝了分布式光伏板。目前,全市的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已達522.9萬千瓦,位居全省首位。同時,在漁業、農業和林業等多個領域探索光伏的應用,如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為當地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產業生態完備
今年以來,蘇州外貿保持較高增速,其中包括了新能源汽車出海,在太倉港碼頭上,密密麻麻、排列整齊的新能源汽車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少企業乘著外貿的“東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蘇州新能源汽車贏得了國際市場的一致好評,訂單源源不斷。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總出口量達49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0萬輛。蘇州出口新能源汽車的主力就是蘇州金龍,其出口產值已經占到了總產值的60%以上,中東、南美、歐洲等很多國家的客戶都在采購蘇州金龍的客車。
“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是蘇州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優勢。此外,還得益于蘇州已連續承辦四屆國際能源變革論壇、一屆國際能源變革對話,使得國際國內和區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未來蘇州還將積極引育優質重點項目,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同時護航本土新能源企業更快、更順、更好地走出去。
五、產業行動計劃
近年來,蘇州瞄準新能源萬億級主導產業目標,圍繞光伏、儲能、風電、氫能、智能電網、綠色低碳等六大領域和新能源汽車共同構成的“6+1”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加碼布局。
今年9月5日,在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除了發布《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之外,還就光伏及儲能發布了《蘇州市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和《蘇州市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根本原因在于光伏、儲能產業鏈是蘇州新能源產業集群中具備比較優勢的兩條產業鏈,被納入全市制造業“1030”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光伏產業規劃提出到2026年,全市光伏相關產業產值力爭達1800億元;到2030年,基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伏產業發展新高地。儲能產業規劃提出到2026年,全市新型儲能相關產業營收規模力爭超過1200億元;到2030年,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化高地。
接下來,市發改委將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聚焦關鍵技術、關鍵材料、關鍵設備等三個關鍵環節,強化先進產能和新業態前瞻布局,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持續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強國際合作,推動蘇州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強鏈補鏈延鏈,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和應用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