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7日在市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上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蘇州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影響和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迎接黨的二十大、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深入落實國家和省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去年一季度,蘇州及時出臺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若干政策措施,克服突發疫情影響,經濟運行實現平穩開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4%。二季度,蘇州積極動員各方面力量保生產、穩發展,出臺實施穩住經濟大盤工作方案,全力克服周邊地區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明顯沖擊,主要指標經歷了下探觸底和逐步修復過程,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3%。進入三季度之后,蘇州持續落實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經濟呈現總體回升的良好勢頭,表現出較強韌性和回穩加固態勢。
總體來看,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超預期的困難挑戰,蘇州緊緊圍繞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盡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切實承擔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在特殊年份展現了特別擔當。對照預期目標,預計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員勞動生產率等5個指標無法完成。
表1 2022年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
2022年預期目標 |
2022年預計完成情況 |
地區生產總值 |
增長5.5%以上 |
2.4萬億元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增長4.5%以上 |
同口徑增長0.1% |
固定資產投資 |
增長5%左右 |
增長1.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增長6.5%左右 |
基本持平 |
進出口總額 |
總體穩定、質效提升 |
增長1.6% |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 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3.85%左右 |
接近4% |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 |
增長10%左右 |
增長10%左右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 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左右 |
15.8%左右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
25件以上 |
26件以上 |
全員勞動生產率 |
增長5.5%左右 |
預計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
工業增加值率 |
23%以上 |
23.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
前三季度增長4.2%,預計能夠完成預期目標 |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 |
3%左右 |
2.2%左右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以內 |
省已調整指標、無數據 |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 |
繼續保持“雙下降”,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
分別下降51.8%和55.9%,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 能耗下降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省未下達年度任務、預計0.7%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 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一)主要計劃目標完成情況
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萬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29.2億元,同口徑增長0.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基本持平;完成進出口總額2.57萬億元,增長1.6%;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預計增長10%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預計為15.8%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26件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預計與GDP增長基本同步;工業增加值率為23.1%;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預計為2.2%左右;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51.8%和55.9%,降幅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預計為0.7%,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預計完成省下達任務。
(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
1.產業實力穩步提升。工業和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健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36萬億元,增長4.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774.2億元,增長1.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4%,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0.1%。全年401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569億元,完成率112%,其中38個省重大項目完成投資407億元,完成率118%;省重大、市重點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254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全部開工。獲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項目17個。新申報一批基礎設施不動產信托基金REITs項目。組織動員1.4萬余家企業參與電力需求響應,華能太倉、國信沙洲支撐性電源項目開工建設,電力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保障。2022中國實體經濟論壇在蘇州舉行。服務業實現量穩質升。全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2萬億元。獲評省級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領軍企業16家、集聚示范區3家。新增省級重點物流企業6家。出臺“蘇州樓宇十條”,放大樓宇經濟全過程、全環節、全節點扶持效應。優化房地產供需兩端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舉辦第二屆長三角數字金融產業創新周開幕式暨蘇州市金融支持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全市域全領域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累計交易金額超3200億元。獲人民銀行總行批準在全國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試點。全市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29家,共有上市公司241家,其中境內A股198家,保持全國第五;科創板48家,保持全國第三。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全市夏糧播種面積79.5萬畝,較上年增長7.7%。糧食總產量達到18.5億斤,增長2.24%。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11.65萬畝、高標準池塘2萬畝。入選全省首批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3個。列入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6個、省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典型基地(園區)13個。昆山市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名單,太倉市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
2.創新實力鞏固增強。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全面推進。出臺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和新興服務業細分領域發展工作意見,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建立“八個一”工作機制,加快推動25個重點細分領域發展,不斷提升產業集群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1~11月,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1699.78億元、12466.58億元、1848.06億元和9745.7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1%、8.2%、4.6%和0.1%。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1.1萬個,新增省級智能工廠11家、省級領軍服務機構15家。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重點平臺1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9家。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工作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辦公廳真抓實干督查激勵。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高端紡織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增自主品牌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7家,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202家。蘇州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和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地區。昆山市、吳江區、蘇州工業園區入選首批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地區。新增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示范園區)22家。新增國家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3個。載體平臺功能提升。蘇州實驗室經中央批準成立,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獲批共建全國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布局取得重大突破。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實施。先進技術成果轉化長三角園區正式啟用,省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新增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3家。新增特種合金、高端醫療器械、氫能省技術創新中心3家,新增省新型研發機構4家。獲評全省首個工業互聯網方向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國信通院江蘇分院成功落地,累計14家國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落戶蘇州。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通過驗收。牽頭成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激光產業聯盟,蘇州清華專項創新中心啟動建設。科創活力加快涌現。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531家,較上年增長46.7%,總量達1.35萬家,首次位列全國第四。獲評省獨角獸企業10家,省潛在獨角獸企業153家,省高新區瞪羚企業356家。培育國家重點軟件企業7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2家。累計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327家,首次突破2萬家。新增市級海外離岸創新中心17家,累計達26家。“科貸通”為全市2540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119.87億元,同比增長42.5%。連續11年獲評外國專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3.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就業收入不斷增長。全市用工備案實有人數超554萬人、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8.1萬個。前三季度,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34元,同比增長4.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55元,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62元,增長5.6%。對全市12類困難對象發放一次性特別補貼。成功通過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評審。公共服務得到有力保障。33個民生實事項目完成年度任務。新增普惠性托育機構77家,全市托育機構達733家,可提供托位40319個。全市實現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100%覆蓋,有需求的學生100%覆蓋。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完成首期本科生招錄,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開工建設,蘇州大學未來校區一期正式投用,與蘇州大學合作共建蘇州大學師范學院。上海瑞金醫院太倉分院、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210張,家庭適老化改造10135戶。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3656套、基本建成9198套;新開工(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42880套(間)、基本建成38031套(間)。生態環保力度加大。全市PM2.5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1.4%。全市30個國考、80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分別為86.7%和92.5%。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戰略任務,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在全省率先出臺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新增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20家。評選蘇州市首批“近零碳”工廠5家。全國首個市場化碳普惠交易體系在蘇州啟用。
4.重大改革加快實施。市域統籌進程加速。按照“產業在沿江轉型,創新在城區集聚”的要求,系統謀劃、統籌推進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發展,高標準推動太湖新城、太湖科學城、高鐵新城、環陽澄湖、環澄湖、虎丘等片區規劃提升和建設,提高蘇相合作區、高端創新產業集聚區建設水平,推動傳統工業區提檔升級,加快實現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推進全市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聚焦7大領域,相繼組建公交集團、名城保護集團、創新投資集團、大數據集團、港航集團、能源集團、儲備糧公司,重組合并城投集團和保障房公司,優化調整軌道集團組織架構,完成75戶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出臺實施《蘇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行動2022》。“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落地見效。全市累計市場主體286.95萬戶,同比增長4.7%;其中,企業總戶數87.74萬戶,同比增長5.75%。新增省級信用管理示范企業8家,累計達60家,增量、總量均居全省第一。江蘇省新時代民營經濟研究院在蘇州設立。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連續兩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蘇州在中消協2021年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中躍居首位,線下購物無理由退貨簽約商戶在全國率先突破10萬家。開放水平再獲提升。一般貿易占比提高2.1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增速達到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增長73.3%、進出口增長5%。實際使用外資74.2億美元,增長35.9%。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貨物吞吐量突破2.6億噸。成功舉辦2022蘇州進口貿易促進大會暨跨國公司開放創新合作交流會、第二十一屆中國(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東盟—中日韓(10+3)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論壇暨東亞企業家太湖論壇。蘇州自貿片區新增1項國務院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新增6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全省復制推廣。張家港市入選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蘇州工業園區獲評全省首家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組織赴日本、歐洲經貿包機,開展招商引資,幫助蘇州企業成功爭取一批海外市場訂單。
5.城鄉統籌扎實推進。科學合理利用土地。嚴格遵守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做好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工作,用地審批前端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工作運作良好。土地利用計劃執行充分貫徹分級分類、應保盡保的配置原則,堅持“增存掛鉤”,確保自然資源要素跟著項目走,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在重大項目用地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省自然資源廳共計下達蘇州市土地利用計劃1025.9公頃,使用849.8公頃。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蘇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35)進入成果完善階段,“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獲自然資源部批準。軌道交通2、4、7號線延伸線、通蘇嘉甬高鐵、北沿江高鐵蘇州段、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工程、東太湖隧道、蘇州灣隧道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軌道交通11號線(S1線)實現洞通軌通電通,獨墅湖南隧道、金雞湖隧道建成通車。出臺實施工業用地提質增效“蘇州十條”。蘇州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信息管理平臺試運行。積極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實現市級CIM基礎平臺上線試運行。入選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10個項目進入省級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兩項經驗做法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經驗做法清單。累計建成5G基站37276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紀念日”正式設立。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開展鄉村建設行動,獲評國務院2021年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成效明顯地區督查激勵,昆山市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14個村落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公示名單。14個村莊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發布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評價考核指標體系3.0版。
二、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
做好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對蘇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開好局、起好步。
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對照省指標設置,立足蘇州實際,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性、系統性、協調性,設置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見表2)。
表2 2023年主要指標預期目標
指標 分類 |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2023年預期目標 |
經濟 發展 實力 |
1 |
地區生產總值 |
增長5%左右 |
2 |
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保持基本穩定 |
|
3 |
固定資產投資 |
增長5%左右 |
|
4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增長6%以上 |
|
5 |
進出口總額 |
穩中提質 |
|
6 |
實際使用外資 |
穩中提質 |
|
7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
增長5.5%左右 |
|
8 |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 |
3%左右 |
|
9 |
戶籍人口 |
增長26萬左右,年末戶籍人口 800萬左右 |
|
現代 產業 體系 |
10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53%左右 |
11 |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國家新口徑) |
46%以上 |
|
12 |
工業增加值率 |
同口徑提升 |
|
13 |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 |
新增1600家左右,總量1.5萬家 |
|
14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6.5%以上 |
|
15 |
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改造企業數 |
規上企業2500家以上,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完成1.2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估 |
|
科教 人才 支撐 |
16 |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4%以上(1055億元左右) |
17 |
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 |
1015億元左右,增長10%左右 |
|
18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
29件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5萬件以上,增長10%以上) |
|
19 |
每萬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數 |
1180人 |
|
20 |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70.7% |
|
21 |
引留高校畢業生 |
15萬人以上 |
|
公共 服務 能力 |
22 |
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 |
90%以上 |
23 |
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 |
98.5%以上 |
|
24 |
政務服務可網辦率 |
96% |
|
25 |
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 |
3.8萬戶 |
|
26 |
每千人口擁有0~3歲嬰幼兒托位數 |
3.31個 |
|
27 |
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 |
89.5% |
|
28 |
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年人數占比 |
19.3% |
|
29 |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
6.2張 |
|
30 |
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
3.11人 |
|
人民 共同 富裕 |
3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
32 |
城鄉居民收入倍差 |
穩步降低 |
|
33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20萬人 |
|
綠色 轉型 發展 |
34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4.6%左右 |
35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4.8%左右 |
|
36 |
PM2.5濃度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
37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
38 |
省考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 |
93.8% |
|
39 |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
40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 |
3%左右 |
|
安全 保障 水平 |
41 |
耕地保有量 |
完成省下達任務 |
42 |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
產量保持穩定,完成省下達糧食播種面積任務 |
|
43 |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 |
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
上述目標中,綠色轉型發展目標是約束性的,經濟發展實力、現代產業體系、科教人才支撐、公共服務能力、人民共同富裕、安全保障水平等目標是預期性、導向性的。在目標安排上,著重把握三個方面要求: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向全社會和市場主體傳遞信心、穩住預期,扎扎實實干出好態勢好成效。二是自加壓力突出高水平。牢記在全國全省現代化建設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保持優勢領域領先地位,對相對弱項的領域盡最大努力加快追趕步伐,全力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三是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出創新驅動、科技力量“兩個戰略”,優化科創產業、科創空間“兩個布局”,集聚人才、金融“兩種資源”,持續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奮勇爭先。
1.關于經濟增速:隨著防疫措施的調整優化,各項穩經濟政策的疊加積累效應將逐步釋放,經濟增速有望逐步向潛在增長率水平回歸。經濟增長年度目標與全省相銜接,保持合理增速,既能為完成“十四五”目標形成支撐,體現經濟大市“勇挑大梁”的擔當作為,也有助于引導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更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建議全年增速目標與省保持基本同步,即增長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將動員各地各部門全力以赴爭取更好結果。
2.關于三大需求指標:當前市場主體信心仍在恢復之中,需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綜合考慮重大項目安排、簽約洽談項目落地、項目儲備和房地產投資情況,建議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考慮到持續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預期市場消費逐步復蘇向好,建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考慮到歐美經濟衰退風險進一步上升,外需市場持續收縮,但蘇州產業門類齊全,外貿具有一定韌性,建議進出口總額目標為穩中提質。
3.關于創新轉型指標:為集中精力落實市委以創新集群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突出“兩個戰略”,優化“兩個布局”,集聚“兩種資源”,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53%左右,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6%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同口徑提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1600家左右、總量達到1.5萬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6.5%以上,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完成規上企業2500家以上、實現規上企業全覆蓋、完成1.2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估,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055億元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以上,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1015億元左右、增長10%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29件以上,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5萬件以上、增長10%以上,每萬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數1180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0.7%,引留高校畢業生15萬人以上。
4.關于其他指標:建議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3%左右,戶籍人口增長26萬人左右、年末戶籍人口800萬左右,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率保持在90%以上,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8.5%以上,政務服務可網辦率達到96%,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8萬戶,每千人口擁有0~3歲嬰幼兒托位數3.31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9.5%,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年人數占比達到19.3%,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2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11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穩步降低,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0萬人,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4.6%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8%左右,PM2.5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均完成省下達任務,省考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3.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達到3%左右,耕地保有量完成省下達任務,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完成省下達糧食播種面積任務,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下降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完成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主要措施
圍繞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七大類43項主要預期目標,建議抓好六個方面18項重點任務。
(一)全力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1.促進投資合理增長。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統籌用好政策性開發性基金、地方政府專項債、REITs、設備購置貸款貼息等金融工具,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穩預期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快推進省重大、市重點項目建設,落實簽約洽談項目,形成投資滾動推進、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聚焦重點產業領域,做好優質、潛力項目招引工作。
2.推動消費加快復蘇。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積極培育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組織開展“蘇新消費·笑拼蘇州”“夜ZUI蘇州”等系列促消費活動,打造更多特色化、高品質的消費新場景,進一步打響蘇州城市節慶消費品牌。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夜間經濟,持續提升老字號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3.保障外貿穩量提質。更大力度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持續做好外貿企業監測分析和跟蹤服務工作,幫助企業搶訂單、拓市場。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重要裝備、能源資源等產品進口,充分發揮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平臺作用,培育壯大服務貿易、跨境電商、數字貿易、離岸貿易、海外倉等新型貿易業態,推動傳統產品出口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積極擴大優質消費品進口,加快形成以終端消費品為主、涵蓋多個類別的進口產品體系。
(二)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4.聚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要求,落實“八個一”工作機制,全面推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產業創新集群建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擴大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面。加大“燈塔工廠”培育力度,鼓勵優秀企業創建全球“燈塔工廠”。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0個、省級標桿工廠10個。新增市級以上智能工廠20家、示范智能車間200個。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新增市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20家、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60家。深入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打響“蘇州制造”品牌。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5.持續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圍繞數字賦能型、知識驅動型、消費導向型三大重點方向,集聚壯大總部經濟,打造面向制造業產業集群專業化的總部企業群落。持續深入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加大在B端、C端的應用力度。加快引進、培育、認定一批專業特色樓宇和億元以上優秀樓宇,打造一批總部企業集聚的服務業垂直開發區。推進文旅數字化建設,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復蘇發展,持續放大蘇州獨特文化IP的影響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繁榮文藝精品創作、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打造高顯示度的江南文化標識。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打響“一城百館、博物蘇州”城市新名片。
6.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加快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建設,推動“三高一美”提質增效,全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蘇州樣板。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一批現代種業重點項目,開展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兩大行動”,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73%。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向,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建設一批生態農場。
(三)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
7.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市內全域一體化教育綜合改革體系,優化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創建,落實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課后延時服務工作提質增效。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聯動體系,大力實施科技人才倍增計劃,激發科教融合創新活力,爭取全年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500人以上,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統籌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鄉土人才和留學人員隊伍建設,持續引育一批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專技人才。
8.積極營造創新生態。支持蘇州實驗室、“一區兩中心”、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臨港實驗室蘇州基地等重大平臺載體建設,推進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加快建設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昆山超級計算中心,努力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發揮科技戰略引領力量。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設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專項,著力攻克一批重點領域“卡脖子”關鍵技術。新增300個產品列入省重點技術創新導向計劃、100個產品列入省“兩新”目錄。加快構建科技企業梯度培育模式,持續壯大創新型企業規模,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力爭遴選市級瞪羚企業800家、認定市級獨角獸培育企業180家。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深化研發資源共享平臺對外合作,建設用好科技孵化載體,力爭新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家、擁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業孵化載體550家。加大重點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投入熱情。
9.引育集聚高素質人才。持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建設規模更大、結構更優、素質更高的人才隊伍。用好全球人才地圖,打造“歸國人才首選城市”。完善全方位、定制化人才服務,建設一批高品質人才社區,提供青年人才公寓2萬套。高標準舉辦第十五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科學家日等招才引智活動,實施“百校進蘇”“千才留蘇”“萬企聚蘇”行動。
(四)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10.加快落實重大戰略。更高質量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積極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沿滬寧產業創新帶、G60科創走廊和上海大都市圈建設,強化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積極推進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建設,高標準開展太湖新城、太湖科學城、高鐵新城規劃建設,加快提高市域統籌發展水平。認真做好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南北共建等相關工作。
11.系統推進重點改革。尊重市場規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恪守契約精神,為企業發展營造最好的產業環境、最優的營商環境、最佳的人文環境,努力讓“同樣條件成本最低、同樣成本服務最好、同樣服務市場機會最多”成為蘇州營商環境的鮮明標識。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塑造國企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推動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聯合申報工作,制訂出臺全市服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任務清單。穩慎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村改革試點任務,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水平。
12.持續增創開放優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提升中新、中德、中日、海峽兩岸等開放平臺功能,放大蘇州自貿片區、昆山建設金融支持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提升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力推動蘇州港改革發展,推進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推動太倉港中歐班列雙向均衡發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持續招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蘇州、深耕蘇州,推動從單一生產基地向“生產+總部”“生產+研發”轉變,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利用外資規模,持續提升利用外資質量。
(五)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13.高標準開展城市規劃建設。推進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報批,探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體系。持續完善數字孿生城市時空底座,加快推進“1+10”CIM基礎平臺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通蘇嘉甬鐵路、北沿江高鐵蘇州段、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蘇州南站等工程,積極推進蘇錫常城際、如通蘇湖城際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南沿江城際鐵路,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落實《太湖新城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積極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全域推進“新城建”運行平臺建設。大力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持續煥發古城生機與活力。
14.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揮重點村、精品村示范帶動作用,協同推進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富民增收、鄉村治理、改革創新等工作,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推進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打造農民緊密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鞏固提升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發展合力,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950萬元左右。新增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12個、市級特色精品鄉村20個、特色康居鄉村300個、特色康居示范區5個。提升農村數字化治理水平,累計培育“集成+特色”的智慧農村示范村120個。
15.打造優美生態環境。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構建完善“1+1+6+12”“雙碳”政策體系,制定落實《蘇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努力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持續抓好生態保護、污染治理、十年禁漁、綠色發展等工作。優化地表水重點斷面設置,強化工業水污染防治,全力推進太湖、陽澄湖綜合治理。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深入開展土壤及地下水環境調查。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落實“一山一策”“一湖一策”等保護機制,深入推進太湖生態島建設,做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彰顯江南水鄉風貌。
(六)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16.切實抓好就業增收。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持續推進就業創業首選城市建設,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組織提供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0萬個,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8萬人次以上。扎實推進富民增收,引導企業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持續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17.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扎實做好民生實事項目。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加快市疾控中心遷建、市婦幼保健院、市轉化醫學中心等項目建設,全力推動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完善市級醫療特色專科體系。加強醫保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推動醫保高頻服務下沉。優化升級長期護理保險政策,推行“先診療后付費”惠民就醫服務。持續開展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全市獨居老人家庭免費安裝煙霧報警器。持續開展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幫扶,完善困難群眾動態監測、主動發現和急難救助等長效機制。推進參保擴面提質,穩妥推進個人養老金試點。
18.推動安全穩定發展。按照上級部署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既有建筑、建筑施工、燃氣工程、森林火險、自然災害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防范和遏制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完善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全力擦亮“蘇城善治”金招牌。